31歲的李傑是北京市一名快遞小哥。3月9日,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,他講述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:小區不讓進,快遞單量減少。這讓疫情之下「快遞外賣進小區難」的問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。
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,北京多數小區封閉管理,快遞、外賣人員被擋在門外。新京報記者連日來探訪發現,多個小區仍沒有放行快遞、外賣從業者,住戶在小區門口隔圍欄取快遞,有快遞員在小區外的空地或人行道上擺起地攤。
從業者降低效率的同時,一些居民則覺得有了諸多不便。3月16日,北京市政府開出「藥方」——市政府官網發佈通告稱,將允許和規範快遞、外賣人員進入社區或村,利用無接觸配送設施進行配送。

疫情期間,學校、小區不允許快遞員入內,李傑和同行們便在校門旁一座大廈外的空地上擺起地攤,隔著圍欄,把快件遞給圍欄內的居民。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
現場隔圍欄取快遞
3月10日,李傑像往常一樣穿藍色工裝、佩戴口罩,測過體溫后開著快遞車,開始一天的工作。李傑是中通快遞公司北京廠窪路網點的一名快遞員,負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及其附近區域的快遞派送。
自1月末起,北京市小區陸續實施封閉管理。多數小區只留一個出入口,派專人把守,住戶出行要有出入證。快遞、外賣人員,則不能像往常一樣進小區派送快件。
3月10日的北京天氣晴冷,風一吹,春寒料峭。「您好,有您的快遞,麻煩您出來取下。」海淀區西三環北路旁的一個小區外面,李傑把快遞車停在路旁,挨個給客戶打電話。不久,住戶陸續來拿快遞。
但只有一部分人願意走出小區。更多時候,李傑和同行們只能隔著圍欄,把快件遞給居民。而這,增加數倍送快遞的時間。
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大門旁的一處空地上,一行排列著幾個藍色塑料板。板上堆放著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快遞,幾名快遞員在這裏守著。一旁是一排黑色圍欄,圍欄內便是校園。快遞員侯亮說,這裡是學校為他們指定的放快遞區域,不時有校園內的住戶,走到圍欄邊取快件。

這種「隔欄取件」的場景已經較為普遍。3月16日在回龍觀和諧家園二區南門,有小區內的居民隔著社區拉起的鐵絲網,從快遞員手中拿走快遞;北門是這個小區唯一出入口,圍牆外的人行道上,快遞員們擺起地攤,馬路對面的人行道上,同樣擺起約20米的快遞攤子。
有些小區儘可能採取了便利措施。在車道溝10號院南門,新京報記者看到,大門左側放著兩個四層貨架,貨架上擺放數十個快遞和外賣,上貼著「若有丟失概不負責」的紙條。門口值守的工作人員說,這個貨架剛由一家企業讚助,沒有聯繫上住戶的快遞員通常會把快件放在這裏。
但並非所有北京小區都禁止快遞、外賣人員入內。
順義區裕京花園小區的物業工作人員說,疫情期間,京東、圓通、順豐等多家公司的快遞員可以入內,這些快遞員此前就負責小區快遞配送,有出入證及在京14天居家隔離證明,社區也掌握他們在北京的活動軌跡。快遞員到小區門口后,先測量體溫、檢查證件,隨後由物業工作人員陪同,送到居民家門口。不過,送快遞限定在上班時間內,「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物業人員才能陪著他們」,至於外賣小哥則不允許進入,住戶需要到門口取餐。
住在西城區抄手衚衕的張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,疫情期間,居委會工作人員和臨時聘用的保安值守在衚衕口,快遞、外賣小哥到衚衕口后,先測體溫,然後出示訂單,再登記姓名、工作證號碼和身份證號碼,便可放行。「疫情期間都是這樣,快遞進來衚衕后可以送到家門口。衚衕人少,不像小區有很多快遞。」

快遞一單等近40分鐘
從1月末到現在,李傑和他的同行們已熟悉了「隔欄送件」的工作模式,但他們普遍覺得工作效率降低了。
李傑告訴新京報記者,往年這個時候,他每天能送300多單,如今一天只能送100多單。侯亮是另一家公司的快遞員,他說疫情期間每天的派送量少了不止一半。
社區不讓進,是派送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。往常他們能進小區,派送較為順暢,如今快遞員們只能等在小區門口給客戶打電話,但有的人接到電話后遲遲沒來,只得再打電話催促。
有時,在寒風暗夜之中,他們一等就是半小時甚至更久。李傑說,加上有住戶要求他們繞到離自己所住單元樓更近的位置再取快遞,這也耗費了他們更多時間。
多名快遞小哥表示,疫情期間,電話聯繫不上的客戶比以往更多。有人不願意來拿快遞,要求改天再送,他們只得把拿出來的快遞再運回網點。

阮峰是天通苑地區一名快遞員。他告訴新京報記者,天通苑住宅區多,自從小區不讓快遞、外賣人員進入之後,他們也在門口指定區域擺起地攤。密密麻麻延續三四十米的快遞地攤外,是紛紛出來取快遞的居民,「場面很壯觀,很熱鬧。」
但阮峰也不免擔心這種場景造成的人群聚集扎堆,「人這麼多,萬一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。」
而外賣小哥龔鵬覺得疫情期間不僅外賣單量明顯減少,更麻煩的是現在得站在小區門口等人,「等過最久的一單,接近40分鐘,中途打好幾個電話。」有時候客戶還讓他們幫忙取快遞,「遇到下一單快超時的情況,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。」

高層住戶的「苦差事」
快遞、外賣不能進小區,居民也覺得麻煩多了。25歲的惠麗是一名北漂,2月初返京之後,她所在的回龍觀地區餐館大多關了門,她只能每隔三四天從網上買一次菜做飯。以往,網購生鮮蔬菜都會送貨到家,如今只能自己下樓拿,讓家住六樓的惠麗覺得是一件「苦差事」。除花時間換衣服戴口罩外,每次取快遞都要來回步行十幾分鐘。
有人放在小區門口貨架上的快遞丟失,有人放在貨架的快遞被雨水淋濕,但「物業和社區並不負責」。
在官方表述中,不讓快遞、外賣人員進小區,旨在進一步防控疫情。2月10日,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《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(村)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》。其中第二條規定,快遞、外賣人員送至小區或村指定區域,由客戶自行領取,設置指定區域應避免人群聚集。
連日來,新京報記者以市民身份致電北京多個社區居委會,多位工作人員表示,此舉意在加強疫情防控。昌平區和諧家園社區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,小區封閉管理的細則依據上級文件精神,由居委會自行制定,「目前快遞、外賣人員都不能進小區,特殊時期也希望大家理解。」
儘管出現反對聲,但也有人讚同不讓快遞、外賣不進社區。57歲的陳阿姨住在朝陽區,她說實施這項規定后,小區內沒有外來人員走動,讓她覺得安心。因此取快遞時麻煩一些她也無所謂,「出來走走,還能鍛煉身體。」

專家應避免「一刀切」
對此,物流專家丁俊發、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鄔躍均認為,禁止快遞、外賣人員進小區,是疫情防控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。
「因為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情況。」鄔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,小區此舉是一種非常規舉措,目的在於防範疫情擴散,因此有其合理性。但另一方面,一味禁止快遞、外賣進小區,顯得過於簡單粗暴,有「一刀切」之嫌。
比如類似舉措,鄔躍說有時反而在小區外形成新的人群聚集點,與防控本意背道而馳,「不同社區實際情況不同,應該具體安排布置,避免『一刀切』。」
丁俊發認為,疫情防控肯定是第一位的,但隨著疫情緩和,這些限制也應該逐步取消。「在北京的快遞小哥基本都經過14天自我隔離,加上他們每天都測體溫,因此風險並不高。」
丁俊發分析,隨著疫情進一步緩和,可以考慮讓健康狀況良好的快遞員和外賣小哥進入社區投遞。「他們上門時,可以不和住戶見面,把東西放在門外,這樣不見面、沒有接觸,也能降低風險。」
鄔躍認為,目前這種做法之所以被廣泛接受,與居民大多待在家中、有人去取快遞有關。但隨著北京市復工企業增多,越來越多的人出去上班,問題就會顯現出來。「到時候就沒有人來拿快遞,快遞小哥的工作也會受影響。因此,這不是一種長久的辦法,肯定要及時解決。」
3月16日,北京市針對快遞、外賣人員進小區難的問題開出「藥方」:北京市政府官網發佈《關於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的若干措施》,其中第九條規定,社區或村積極利用內外閑置空間,增設智能快件箱等無接觸配送設施,允許和規範快遞、外賣人員進入社區或村,利用無接觸配送設施進行配送。
得知這一消息,阮峰說就像心中有塊石頭落了地,「希望接下來能多送些單,疫情儘快過去,一切恢復正常。」
(應採訪對象要求,侯亮、惠麗、龔鵬、阮峰為化名)